重庆日报——有思想、有创意、有温度 全国中学物理教学盛会重庆启幕
2025年09月20日 发布人:党委办公室 撰稿人:重庆日报 摄影: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截图:



新闻正文:


9月19日,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2025年学术年会暨中学物理名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在重庆八中举行,全国中学物理学科教育专家、一线教师1400余人齐聚一堂,交流教学成果,展示名师课堂风采,共同探讨新时代中学物理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活动现场。张华 摄


本次活动为期4天,包括学术报告、名师课堂展示、创新试验交流、优秀论文交流、趣味实验展示等内容。围绕如何深入推进全国物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升基础教育质量,与会专家进行了交流分享。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黄政、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范卿泽、重庆市渝北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委主任刘雪梅等人分别致辞。在他们看来,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领域,教师需具备全球化视野、创新精神与批判思维,重视学生高阶思维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材施教、优化路径,将新课程理念切实融入教学实践。


据悉,本次活动是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为深入推进全国物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核心素养培育,切实提升基础教育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而面向全国中学物理名师组织实施的课堂教学展评示范活动,在接下来的几天中,来自全国31个省市的50余位物理教学名师,将以“一堂课的温度”诠释物理教学的深度,用“一个实验的精度”传递科学探究的精神,现场呈现一场“有思想、有创意、有温度”的教学教研盛宴。


专家观点>>>

未来教育应致力于实现学生成长过程的“螺旋上升”


“进入新时代,我们需要更大的教育观,更广阔的全局视域。”重庆八中党委书记、重庆八中教育集团总校长周迎春提出三个问题——如何保证优良升学水平的同时,更好地涵育理想信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学习力培养和面向未来的学习力发展?如何进行教育创新,让教育赋予孩子们的不只是纯粹的知识与技能,而是面对未知挑战的勇气和应对不确定未来的坦然?


“我们在学校展开大讨论,形成对未来教育、未来学校、未来学习的新的认知共识。”周迎春介绍,重庆八中创新构建学校内涵发展的“四高战略”:即高品位的特色发展,高质量的拔尖培养,高水平的集团办学,高起点的远程教育。


“未来教育应更好地实现学生螺旋式上升成长,为此,我们在‘四高战略’统领下聚焦‘四个教育’,推进学校特色发展。”周迎春介绍,“四个教育”即学段有机衔接的“融合教育”、多维卓越的“英才教育”、开放创新的“三创教育”、助推教育扩优提质的“智慧教育”。在今年,该校把建设幸福学校,办幸福教育作为目标追求和改革创新路径。


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动手实践、合作共进


活动中,北京师范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教授李春密就如何上好中学物理课分享了观点。


李春密称,新课程改革强调,物理教学应立足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等4个方面,实现4个“融通共进、整体育人”。其中,物理观念是基础,科学思维是核心,科学探究是路径,科学态度与责任则是根本价值指向。


因此,教学中应注重以学科大概念统领知识结构,推进课程内容的结构化与情境化,强化横向关联和学段衔接,倡导单元设计、项目学习、跨学科主题实践等多种方式,促进学生实现深度学习与融会贯通,系统提升学科综合素养。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问题导向与真实情境,强化科学探究与技术融合,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设计应贴合学生认知规律,通过情境问题探究和迁移实现知识建构与素养提升。


“教师应在课堂中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动手实践、合作共进,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最终达成物理学科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李春密说。


“素养真正提升了,拿高分的能力也会提高”


在学术报告环节,西南大学科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廖伯琴教授以《中学物理跨学科实践内涵探析及教学建议》为主题,深入剖析跨学科实践的教学价值与实施路径,分享了“跨学科”的概念、新课标的要求、不同教材版本的特点以及如何实施教学。


廖伯琴提出,物理学跨学科实践是将物理知识、方法与其他学科相关内容有机融合,围绕真实而且有一定综合性的问题展开实践活动。其特点是问题的真实性、学科综合性,以及实践性、可评价性、创新性。


廖伯琴分享了不同学科的不同版本教材特点,在她看来,“每一个版本教材都特别关注实践环节。”


廖伯琴称,跨学科的实践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怎样的素养,老师们在开展相应的一些实践活动或者做教学设计时要有清晰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问题驱动、学科融合、实践体验、学生主体性、素养导向”等5个原则。


“此外,我们不能用结果正确不正确来研判这个跨学科的实践效果怎么样,而是要通过跨学科的过程,来培养学生的相关素养,例如,环保意识、社会责任等。”廖伯琴说,“素养真正提升了,拿高分的能力也会提高。”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蔡杨

审核:李珩

主编:匡丽娜

上一篇:第1眼TV(华龙网)——物理教育盛会山城论道聚焦课堂创新与拔尖人才培养
快 捷 访 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