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截图:
新闻正文:
面向未来的教育应如何塑造人才?三创教育如何具体赋能学生的成长?9月27日,重庆八中第二届三创教育家校社群活动举行,师生们通过分享真实的学习经历与案例作品,集中展示了他们在学习中收获的创新思维、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
重庆市第八中学校党委书记周迎春致辞
重庆市第八中学校党委书记、重庆八中教育集团总校长周迎春在致辞中回顾了三创教育的发展历程并用数据证明了三创教育的成效。自2019年引入三创教育以来,八中已完整走过从初一到高三的六年周期,首届学生已带着三创经历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周迎春表示,三创教育让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更学会了选择、责任与担当,在传统学业赛道和创新素养培养上实现了双促进。
师生经历分享
随后,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赖春作为学校三创教育课程总顾问,以“三创与真实世界的连接”为主题,主持了一场深度对话。重庆八中副校长付英、高中三创项目教师白亭、初中三创项目教师冯杨洋,以及初中三创学生王梓涵、高中三创学生陈姝彤共同参与分享。
赖春教授开场即点明三创教育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三创的核心就是增加与真实世界的连接,把孩子的学习带到真实生活中,带到更广阔的世界里。”
那么,如何将AI从一种新奇工具转化为深度融合的思维伙伴,从而解决复杂问题并激发创新?王梓涵分享了自己在第七届三创教育国际体验营的项目经历和对AI认知的转变。“我对AI的认知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转变。过去,我将其视为商场或酒店里的一种娱乐性工具,功能有限。如今,我认识到AI是无处不在的生活与学习伙伴。它能在写作时提供创意题材,在解题时启发解题思路,从根本上改变了我的方式,能为我提供切实、高效的帮助。”
冯杨洋作为连续两年参与项目的观察者,分享了其对AI与教育融合进程的深刻洞察。他指出,学生眼中AI的角色已发生根本性转变:从去年被视为一种“炫酷工具”,用于生成文章或图画,到今年已自然融入小组协作流程,成为团队中一位真正的“共创伙伴”。他表示,AI技术已从早期的技术崇拜阶段,逐步沉淀为教育创新的深层支撑,真正进入“深水区”,从幕前走向幕后,切实为学生的三创过程赋能增值。
在跨文化交流方面,刚从澳洲小学期归来的陈姝彤同学分享了感悟:“澳洲的快乐教育不是不学习,而是让学习变得更快乐。比如老师把课堂搬到森林里,这种自然课堂的经历在教室永远体会不到。”白亭老师作为带队教师见证了学生的显著变化:“学生了解澳洲多元文化后,开始自主自觉传播中国文化,这些表现说明,人与人交流最重要的不是语言,而是真诚、热情、想法。”
副校长付英分享三创教育项目
副校长付英从学校管理角度总结:“三创通过主题单元重构教育场景,将学科逻辑、社会关系等不同场域的教育元素构建成开放融合的教育生态。在三创教育中成长的不仅是孩子,还有老师、家长和学校。我们就是一个学习共同体。”
赖春教授总结三创教育内涵及意义
赖春教授在讲话尾声道出了三创教育的深意:三创就是给大家提供经历,让孩子意识到自己不仅是学习者,还能用学习过程为他人创造价值。三创不仅是教育范式,更是在创造教学文化——让孩子敢于探险、善于创造、勇于承担。
疗养树屋“清宜阁”作品讲解展示
“城中村困境与出路”作品讲解
活动现场,来自渝北校区和宏帆校区的五组学生进行了精彩的作品展示:疗养树屋“清宜阁”、球员评分系统、Halo空调水循环系统、城中村困境与出路、环保型城市设想等。这些作品充分体现了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运用跨学科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代表与三创教师分享了从初中到高中三创教育的“变与不变”
新高一三创班的学生代表与三创专职教师进行了深度对话,分享了从初中到高中三创教育的“变与不变”。高中阶段实现了三大突破:一是主题开放,学生可根据兴趣选择任何领域深入研究;二是合作形式灵活,从固定小组到可以独立、小组或大组合并,甚至通过EAI平台实现“跨时空协作”;三是AI应用深化,从工具使用升级为深度共创,学生开始反思,不再盲从,批判性思维的种子在发芽。
交流分享结束后,家长师生参观三创教育与 AI 主题展览,深度体验三创教育下同学创新设计的各类作品
下午,重庆八中还举办了ICEE+ME三创教育工作组2025-2026学年年度培训。培训会以“AI时代的三创教育”为主题,汇聚了学校领导、三创教育专家团队、各学科骨干教师等近百人,共同探讨人工智能背景下创新、创造、创业教育的发展路径。
活动通过视频展示、专家主题报告、教师互动工作坊、项目实施方案解读等多种形式,让参会教师对AI时代的教育变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三创教育的理念和实践路径有了更清晰的把握。
【责任编辑:李华曾】